長輩遇到吞嚥困難時該如何處理?從鼻胃管回復成由口進食的吞嚥訓練要注意什麼事情?
當發現長輩被醫生判斷有吞嚥困難的問題時,該怎麼辦?插上鼻胃管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性?如果已經插上鼻胃管的人,還有機會回復成由口進食嗎? 一、什麼是吞嚥困難? 吞嚥困難是食物在由口腔到胃的輸送過程中遇到困難。 吞嚥準備期前期所有行為上、感覺上及動作上的困難,也會導致吞嚥障礙。 指因機能上、構造上或心理的原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易咀嚼、下嚥或是容易哽嗆(一吃就嗆) 喉嚨的肌肉虛弱或無法協調 使應該進入到食道的食物或液體,誤吸入到氣管進而進到肺部,造成危險 吞嚥神經元無法支配吞嚥相關的肌肉群,最後將造成吞嚥困難 正常的吞嚥是食物送入口中後,經過咀嚼形成食團,舌頭將食團往後送,產生吞嚥反射,使會厭軟骨上抬,蓋住氣管保護呼吸道,避免食物掉落氣管引發吸入性肺炎,在這一個複雜的過程中,發生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導致吞嚥困難。 二、吞嚥困難盛行率 陽明大學及台北護理大學在2002年進行一項研究, 針對台北地區長期養護機構內的高齡調查後, 發現 1221名個案中,有51%的人有吞嚥問題, 其中吞嚥困難的人中有32%的人是由口進食,剩下29%的人是使用鼻胃管。 另外,經過一些文獻整理後發現中風患者的吞嚥障礙盛行率約為: 三天後:70% 七天後:40% 一個月後:20% 六個月後10% 三、吞嚥的過程(口腔準備期→口腔期→咽喉期→食道期) (一)口腔準備期 口腔期是把食物變成食團的過程,也就是咀嚼,因此牙齒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日本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,牙齒數量決定壽命長短,70歲以上的長者中,牙齒少於20顆的人死亡率比其他人高了約60%。 口腔是味覺的產生位置,鼻胃管病人因為缺少食物在口腔準備的階段,所以無法和食物產生連結,導致生活品質變差。 如果把食物打成泥狀變成食團,就可以跳過咀嚼的過程,不需要自己額外進行咀嚼,所以針對咀嚼問題的病人,家人可以替病人準備好泥狀的食物。 咀嚼並非吞嚥的必要動作,因為可以透過外力處理成不需要咀嚼的食團,但是咀嚼對吞嚥訓練的病人很重要,因為可以讓他們感受食物的味道,和食物產生連連結。 (二)口腔期 口腔期是食物在口腔移動的過程,與舌頭運動有關,舌頭產生波浪狀的動作把食物擠到後面去。 進食的時候,舌頭後面會頂上來,食物才不會馬上掉下去,所以如果是舌頭切除病人、舌頭動作不好,或是頂的不夠高的時候,在咀嚼時也會很容易嗆到,這個又稱做「吞嚥前的嗆咳」。 在食物要往下吞下去的時候,舌頭要頂上去把食物往上推,最後舌頭要和上顎接近並頂住,食物就會滑下來。 臨床上,舌頭產生問題的病人主要是出現在頭頸癌的病人,神經病變的病人較少,但是因為舌頭導致吞嚥困難的個案比較少,因為可以透過把食物餵入口腔後方,去解決食物往後送的問題。 口腔期是吞嚥過程中必要的動作,屬於自主性的動作,由大腦皮質控制,必須在自己有意願執行才可以進行。 (三)咽喉期(非常重要的吞嚥階段) 咽分為鼻咽、口咽、下咽(因為接近喉頭,又稱喉咽)。 食物從口腔進來、空氣從鼻腔進來,到了咽部後,會聚集在一起,再下去後又會分開,分成食道和氣管。 也因為空氣對人體比較重要,所以通道永遠不能關閉,要一直打開,而且還要用骨頭撐開, 其中氣管有三個對吞嚥功能非常重要的骨頭: 甲狀軟骨:我們的喉結就是氣道的開始,當我們說啊的時候,甲狀軟骨會震動,因為後面就是聲帶,聲帶合起來的時候,氣道就關閉,他是我們關氣道的第二個門。 舌骨:甲狀軟骨往上摸就是「舌骨」。舌骨後面對應的是會厭,會厭是一個蓋子,關我們的氣道。 環狀軟骨:舌骨往下摸則是「環狀軟骨」。環狀軟骨後面的環咽肌,在環狀軟骨和咽喉中間,也是食道的上括約肌,平時是縮緊的,以預防食物的逆流和空氣跑進去,只有吞嚥的時候才會打開,因為隨時是關緊的,所以和我們的管壁產生腔室,這個腔室形狀像梨子一樣,所以又稱為梨狀竇。環咽肌如果梗住的話,食物就會卡在咽喉裡面,無法下去食道下面。 吞嚥過程: 食物變成食團,往後送,送到前咽門 (扁桃腺的前面),接著送到喉嚨,形成吞嚥反射 軟顎上升後縮,和後咽部接觸,把鼻腔和口腔分開 食物往下跑,靠咽喉肌的收縮(上咽喉肌、中咽喉肌、下咽喉肌) 食物進入食道,咽喉上升,導致會厭關閉呼吸道,所以要評估病人有沒有嗆到,可以評估咽喉有沒有及時上升到足夠的高度,有些吞嚥病人嗆道的原因是因為,咽喉上升太慢,或是上升的高度不夠。 在醫院處理吞嚥困難的病人時,如果咽喉上升不好,可以訓練上升,如果訓練效果不好,則用電刺激把他拉起來,如果不行,則開刀把咽喉吊高。 (四)食道期 環咽肌開啟讓食物進入食道,食道經由蠕動的方式將食物擠入胃部,接下來環咽肌會收縮(關閉)以防止食物逆流。 需要8-20秒的蠕動時間。 很難透過訓練改善食道期的問題。 五、老化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 (一)缺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