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發現長輩被醫生判斷有吞嚥困難的問題時,該怎麼辦?插上鼻胃管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性?如果已經插上鼻胃管的人,還有機會回復成由口進食嗎?
一、什麼是吞嚥困難?
吞嚥困難是食物在由口腔到胃的輸送過程中遇到困難。
- 吞嚥準備期前期所有行為上、感覺上及動作上的困難,也會導致吞嚥障礙。
- 指因機能上、構造上或心理的原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易咀嚼、下嚥或是容易哽嗆(一吃就嗆)
- 喉嚨的肌肉虛弱或無法協調
- 使應該進入到食道的食物或液體,誤吸入到氣管進而進到肺部,造成危險
- 吞嚥神經元無法支配吞嚥相關的肌肉群,最後將造成吞嚥困難
正常的吞嚥是食物送入口中後,經過咀嚼形成食團,舌頭將食團往後送,產生吞嚥反射,使會厭軟骨上抬,蓋住氣管保護呼吸道,避免食物掉落氣管引發吸入性肺炎,在這一個複雜的過程中,發生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導致吞嚥困難。
二、吞嚥困難盛行率
陽明大學及台北護理大學在2002年進行一項研究,
針對台北地區長期養護機構內的高齡調查後,
發現 1221名個案中,有51%的人有吞嚥問題,
其中吞嚥困難的人中有32%的人是由口進食,剩下29%的人是使用鼻胃管。
另外,經過一些文獻整理後發現中風患者的吞嚥障礙盛行率約為:
- 三天後:70%
- 七天後:40%
- 一個月後:20%
- 六個月後10%
三、吞嚥的過程(口腔準備期→口腔期→咽喉期→食道期)
(一)口腔準備期
- 口腔期是把食物變成食團的過程,也就是咀嚼,因此牙齒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日本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,牙齒數量決定壽命長短,70歲以上的長者中,牙齒少於20顆的人死亡率比其他人高了約60%。
- 口腔是味覺的產生位置,鼻胃管病人因為缺少食物在口腔準備的階段,所以無法和食物產生連結,導致生活品質變差。
- 如果把食物打成泥狀變成食團,就可以跳過咀嚼的過程,不需要自己額外進行咀嚼,所以針對咀嚼問題的病人,家人可以替病人準備好泥狀的食物。
- 咀嚼並非吞嚥的必要動作,因為可以透過外力處理成不需要咀嚼的食團,但是咀嚼對吞嚥訓練的病人很重要,因為可以讓他們感受食物的味道,和食物產生連連結。
(二)口腔期
- 口腔期是食物在口腔移動的過程,與舌頭運動有關,舌頭產生波浪狀的動作把食物擠到後面去。
- 進食的時候,舌頭後面會頂上來,食物才不會馬上掉下去,所以如果是舌頭切除病人、舌頭動作不好,或是頂的不夠高的時候,在咀嚼時也會很容易嗆到,這個又稱做「吞嚥前的嗆咳」。
- 在食物要往下吞下去的時候,舌頭要頂上去把食物往上推,最後舌頭要和上顎接近並頂住,食物就會滑下來。
- 臨床上,舌頭產生問題的病人主要是出現在頭頸癌的病人,神經病變的病人較少,但是因為舌頭導致吞嚥困難的個案比較少,因為可以透過把食物餵入口腔後方,去解決食物往後送的問題。
- 口腔期是吞嚥過程中必要的動作,屬於自主性的動作,由大腦皮質控制,必須在自己有意願執行才可以進行。
(三)咽喉期(非常重要的吞嚥階段)
- 咽分為鼻咽、口咽、下咽(因為接近喉頭,又稱喉咽)。
食物從口腔進來、空氣從鼻腔進來,到了咽部後,會聚集在一起,再下去後又會分開,分成食道和氣管。
也因為空氣對人體比較重要,所以通道永遠不能關閉,要一直打開,而且還要用骨頭撐開,
其中氣管有三個對吞嚥功能非常重要的骨頭:
- 甲狀軟骨:我們的喉結就是氣道的開始,當我們說啊的時候,甲狀軟骨會震動,因為後面就是聲帶,聲帶合起來的時候,氣道就關閉,他是我們關氣道的第二個門。
- 舌骨:甲狀軟骨往上摸就是「舌骨」。舌骨後面對應的是會厭,會厭是一個蓋子,關我們的氣道。
- 環狀軟骨:舌骨往下摸則是「環狀軟骨」。環狀軟骨後面的環咽肌,在環狀軟骨和咽喉中間,也是食道的上括約肌,平時是縮緊的,以預防食物的逆流和空氣跑進去,只有吞嚥的時候才會打開,因為隨時是關緊的,所以和我們的管壁產生腔室,這個腔室形狀像梨子一樣,所以又稱為梨狀竇。環咽肌如果梗住的話,食物就會卡在咽喉裡面,無法下去食道下面。
- 吞嚥過程:
- 食物變成食團,往後送,送到前咽門 (扁桃腺的前面),接著送到喉嚨,形成吞嚥反射
- 軟顎上升後縮,和後咽部接觸,把鼻腔和口腔分開
- 食物往下跑,靠咽喉肌的收縮(上咽喉肌、中咽喉肌、下咽喉肌)
- 食物進入食道,咽喉上升,導致會厭關閉呼吸道,所以要評估病人有沒有嗆到,可以評估咽喉有沒有及時上升到足夠的高度,有些吞嚥病人嗆道的原因是因為,咽喉上升太慢,或是上升的高度不夠。
- 在醫院處理吞嚥困難的病人時,如果咽喉上升不好,可以訓練上升,如果訓練效果不好,則用電刺激把他拉起來,如果不行,則開刀把咽喉吊高。
(四)食道期
- 環咽肌開啟讓食物進入食道,食道經由蠕動的方式將食物擠入胃部,接下來環咽肌會收縮(關閉)以防止食物逆流。
- 需要8-20秒的蠕動時間。
- 很難透過訓練改善食道期的問題。
口腔準備期 | 口腔期 | 咽喉期 | 食道期 | |
吞嚥 過程 | 食物置於口腔時,雙唇閉合以防掉出,經舌、頷、兩頰、顎相互協調做出咀嚼的動作,將食物變成食團。 | 舌頭將食團向上擠壓、往後推送,引發吞嚥反射。 | 食團移動至咽部,軟顎會向上向後移動來蓋住通往鼻子的通道,以防止鼻腔逆流的情形。 利用會厭軟骨、假聲帶與真聲帶來關閉進入呼吸道的入口;環咽肌開啟讓食物進入食道中。 | 食道蠕動,帶著食團經過食道,進入胃部為止。 環咽肌開啟讓食物進入食道,食道經由蠕動的方式食物擠入胃部,接下來環咽肌會收縮(關閉)以防止食物逆流。 |
完成 時間 | <1~1.5秒 | <1~1.5秒 | <1秒 (非自主性) | 8-20秒 |
注意 事項 | 若無法將食物咀嚼形成食團,則可直接給予泥狀飲食 | 舌頭為主要角色 | 預防吸入性肺炎 | |
容易進食質地 | 濃稠液體 | 濃稠液體 | 濃稠液體、糊狀物 如:濃湯、雞蓉玉米糊 | 液體 如:清湯;濃湯、營養品 |
避免食物質地 | 糊狀物 | 稀釋液體 | 濃稠、很黏的食物 |
五、老化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
(一)缺牙
不能吃太硬的食物,可以用牙齦就咬斷的,或用舌頭就可以弄散的食物,或把食物先泡軟。
(二)唾液分泌減少
不能吃太乾的東西,否則無法形成食團。
(三)舌頭肌力減少
舌頭作用是把食物從前面擠到後面去,吃東西的時候,把食物攪拌開來,如果舌頭力量不夠,食物又太黏的時候,就會卡在上顎和兩頰,表示吃完後必須做好口腔衛生,若不做好衛生清潔,可能會造成牙周病,僅存的幾顆牙齒就掉光了。
(四)味覺退化
太清淡的食物可能無法激起老人進食的興趣,我們必須好好思考一個問題,如果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,仍然必須嚴格控制鹽份、膽固醇含量嗎?還是要讓他們活得快樂一點會比較重要呢?
(五)皮下脂肪減少導致皮膚鬆弛
下脂肪減少導致皮膚鬆弛導致咽喉的位置會往下掉,導致咽喉關閉的距離比較遠,所以會厭關閉變慢,導致跑得比較的食物會先溜進去,就像老人喝水的時候,水下去的很快,就會直接溜進氣管。所以如果老人喝水容易嗆到的時候,可以先含在嘴巴,有準備的時間,比較不會嗆到,另外也要記得把頭往下降,就可以讓氣道關閉,因為頭往上抬的時候,氣道會打開,不適合進食。
(六)咽腔變大
年紀變大後,皮下脂肪變少,所以腔室就會變大,咽喉內的腔室就是梨狀竇,如果梨狀竇變大了,所以食物掉進去後就不容易跑出來,如果是食物掉進去梨狀竇,可以請病人用力吞兩到三次,食物可能就會吞下去,但是如果是藥丸或是膠囊掉進去,可能會燒灼黏膜,所以年紀大的病人如果吞不下藥,可以考慮將藥丸磨成粉(如果是可以磨粉的藥)或是把膠囊打開,混在蘋果泥裡面餵給長輩。
(七)喉部的關閉比較差
如果吞的不好的話,就用力吞,比較不會嗆到。可以選擇長者叫喜歡吃的東西,因為不好吃的東西我們很容易會讓人在口腔的時候,就急著往後送,但後面的反射還沒準備好,所以就會嗆到,而喝藥容易嗆到也是同樣的原因。
六、鼻胃管是否可移除的評估
(一)由醫師及語言治療師評估由口進食是否安全
- 個案的整體身體狀況
- 過去病史
- 咳嗽力量
- 肺部能力
- 吞嚥評估
- 認知功能
(二)由營養師評估口進食量是否滿足營養需求
- 評估是否可透過由口進食,攝取適當的營養與液體,以維持個案的體重和生理功能,避免個案有體重下降或脫水的情形。
- 當個案吞嚥功能進步時可以提供更多食物種類,避免營養素的缺乏。
- 指導協助吞嚥功能進展的飲食質地。
七、吞嚥訓練注意事項
(一)吞嚥姿勢
- 坐在椅子上
- 臀部、膝蓋、足踝維持直角
- 肩、頸、肘充分支撐
- 下巴內縮,看膝蓋(提醒:低頭→閉氣→用力吞)
- 傾健轉患(傾斜60°角)
- 頭轉向患側
- 頭傾向健側
(二)口腔放置食物位置
- 從健側餵食
- 食物放舌根部
(三)增強感覺刺激
- 味道較重的食物
- 冰酸的食團(冰湯匙熱食物)
- 需要咀嚼的食團
- 增加湯匙下壓舌頭的力道
- 訓練復健可先健側再做患側 (可比較)
八、吞嚥訓練的注意事項
(一)進食前
(1) 個案神智須清醒才可進食。
(2) 進食採高坐臥,至少高於60度。
(3) 進食前可吃點碎冰塊刺激吞嚥、潤濕口腔。
(二)進食中
(1) 注意進食速度,觀察吞嚥反射是否出現。
(2) 盡量不說話,如果不小心嗆咳須暫停進食,將食物咳出,不可配水吞下。
(3) 流質食物最好用湯匙不可用吸管。
(4) 每吞嚥3~5口,清一清喉嚨。(提醒病人要用力咳)
(5) 注意吞嚥技巧確實執行。
(三)進食後
(1) 注意齒槽溝或口底,是否堆積食物。
(2) 飯後要靜坐至少30分鐘,再開始其他活動或休息。
(3) 定時刷牙或清潔口腔,注意牙齒保健。
八、吞嚥訓練不同階段的食物
(一)嘗試吞嚥反應(目的不是為了給予足夠熱量)
(1)糖尿病人:蒸蛋/豆花/雞蛋豆腐/嫩腐
(2)非糖尿病人:歐芙蕾/奶酪/優格
(二)進階均衡營養給予(考慮熱量需求)
(1) 鹹粥:粥+魚+瓜果嫩葉+油+鹽
(2) 麥糊:調味/沖泡包+米精麥精
(3) 鬆糕糊:鬆糕餅+牛奶/抹茶豆奶/巧克力豆奶
(4) 水果泥:木瓜/水蜜桃
(三)水分給予
(1) 果汁+快凝寶
(2) 果汁+吉利T(無糖)粉 可考慮減1/3或1/2量
(3) 檸檬稀釋水+吉利T(無糖)粉
(4) 維生素發泡錠水+吉利T(無糖)粉
(四)增稠劑(根據不同稠度去滿足吞嚥困難者的需求)
(1) 稠度:花蜜狀→蜜糖狀→布丁狀
(2) 天然配方: 杏仁粉、蓮藕粉、五穀粉、太白粉、糙米粉、玉米粉
(3) 商業配方: 加凝素、立攝適快凝寶、吞樂美
八、結論:
在醫院常見的吞嚥困難病人多數是中風造成的,
中風患者的吞嚥障礙的比例會隨著時間減少,
從中風三天後的70%下降至六個月後10%,
表示吞嚥困難的個案是有機會恢復由口進食的,
但是在移除鼻胃管之前,必須要先確定病人可以安全地咀嚼吞嚥食物,
避免因為不適當的吞嚥導致吸入性肺炎,
當病人可以安全進食後,
就要考慮當下的進食量及飲水量能不能符合營養需求,
最後經由醫師及語言治療的評估下移除鼻胃管。
資料來源:
108/10/29咀嚼吞嚥障礙者照護服務工作坊
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?
謝謝你看到最後,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,
可以幫我拍拍手,並分享給需要的朋友!
如果你喜歡意識飲食,你可以:
❤️追蹤意識飲食的IG:和我一起有意識地過每一天
❤️Follow FB粉絲專頁:了解最近營養、生活、自我成長資源
❤️贊助Afra:歡迎贊助Afra,讓我可以提供更多好內容與環境給大家喔!
最後,
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飲食和生活,
只要感覺到自己朝著想要的生活前進就夠了。
By 營養師阿福Afra

一個追夢中的營養師,渴望透過網路的力量,讓大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目前主要專注疾病及高齡的營養問題。
留言